讲座内容
从19世纪到21世纪,欧美人骨考古学的历史遵循着一体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轨迹✍🏼。“一体化”是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在研究问题、理论和数据上发展更具意义和明确的结合,成为一个整体的生物考古学。“多样化”是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增长。北美人骨考古学从一开始就深深植根于田野考古学🚶🏻。早期的研究问题涉及土著美洲印第安人的种族起源🧛🏼♀️🏞,但早期的研究也包括健康、饮食和行为问题。在欧洲,该领域的起源在于解剖学和医学案例研究。在欧洲和北美,在20世纪下半叶🐤,古病理学和人口健康问题成为主要的研究重点💇♀️𓀘。在北美,这包括对农业起源的健康后果的特别强烈关注🕵🏼♂️。在欧洲💓,个别病理标本的个案研究扩展到了对人口健康和疾病模式的研究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,“生物文化”联合研究的焦点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🖕🏽。最近🪝,对性别、童年、残疾和权力等主题的后过程主义考古学理论关注影响了这一领域🥷🏿。利用生活史或“骨传”的方法对单个骨骼进行研究,又一次变得流行起来📡🐩。该领域的方法学未来在于开发和应用新的科学知识,包括了解骨骼中的疾病过程、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🧘🏻♀️⛹️♀️、饮食的生化重建以及古DNA。然而,这些必须在大体的形态学研究中立足🤐。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的进一步理论整合🕥,以及数据收集国际标准的完善,也具有持续的重要性。
主讲人简介
贝丽姿(Elizabeth S. Berger)
现任密歇根大学李侃如-罗睿驰中国研究中心🧍,博士后研究员🤞🏿。作为复旦学者(Fudan Scholar)受邀访问复旦。2019年秋季开始👸🏽,即将担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人类学系助理教授💘,专攻人骨考古,先后参与了磨沟遗址🧑🏻🦰、杨官寨遗址等遗址的人骨病理研究工作。
主持人
袁靖 教授
杏鑫
主讲人
贝丽姿(Elizabeth S. Berger)博士
现任密歇根大学李侃如-罗睿驰中国研究中心,博士后研究员
时间
2019年6月5日(周三)
下午18:30 -20:00
地点
杏鑫娱乐校内300号博物馆一楼报告厅
(相辉堂草坪西侧)
地址🧏🏻: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杏鑫娱乐北区三角地一号楼 电话👱🏽♂️:021-65643739
杏鑫 制作维护